>
新闻资讯 >
业内新闻 >
中医药图书擦亮福建科技社品牌
4月下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举办“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出版首发式,标志着该社在中医药图书出版领域开启新的航程。
成立于1979年的福建科技出版社,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30多年来,该社已出版图书8000多种,其中中医药图书年产量占了全社年产量的1/4。作为一家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中医药图书出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本书开启一条产品线
“福建科技社选择中医药图书作为出版重点,源于福建历史上的中药传统。”据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郑霄阳介绍,福建科技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试水中医药图书,而真正开始成为出版社的重点出版类别,是源于1989年开始出版的《中草药彩色图谱》。该书投放市场后意想不到地热销,而福建科技社也因这本书开启了此后30多年的中医药图书出版之路。
如今,《中草药彩色图谱》已成为福建科技社最经典的中医药图书,登记记录的印次达34次,印数约30万册,长销30多年,每年销量1万本左右。
“当初做这本书的时候,不管在哪里,只要是开草药店的人,基本都摆上这本书,如果没摆这本书,就显得草药店品位不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陈仲建说。
以市场青睐长销书取胜
在《中草药彩色图谱》的带动下,福建科技社根据市场需求,策划出版了一系列中草药识别、应用方面的图谱,如《袖珍中草药彩色图谱》《养生中草药速查图典》《450种中草药彩色图鉴》等,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这些书每年销售三五千册,成为出版社的长销书。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药重点项目组组长张华金说:“这类书最早定位是工具书,原本是给中医门类的初学者使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这类书开始成了家庭常备书。”
“我们出版的中医药图书并不以品种数量取胜,我们的特点是品种效益很高,远远高于同行业。”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药编辑室副主任林栩说。
“从1979年成立开始,我们中医药图书的立足点就是紧紧围绕市场,开拓品种,运用我们的人员优势、地域优势,不断发展。”陈仲建说,该社中医药长销书的特点就是不同于教材教辅,没有走系统征订,完 全靠市场。
郑霄阳进一步说道:“我们的中医药类图书市场生命力强,卖个三五年,需要更新就修订,与之前版本相比,图片、内容质量、文字、装帧又有很大进步,因此又可以继续稳固这个市场。”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福建科技社还非常关注科研动态。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不断掌握行业出版的话语权,先后有《民国伤寒新论丛书》《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中国药用动物志》等多个项目出版。此外,《中药材鉴定图典》《温病大成》等图书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国中药资源大典”(30册)等图书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专业编辑 带来高质量约稿
“我们社的医药卫生编辑队伍历来是很完整的。”郑霄阳说。福建科技社成立之初,陆续调了一些原来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和一些写书的作者到当时的医药卫生编辑室工作。其中有一位编辑叫俞鼎芬,她的父亲俞慎初是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她自己是福建中医学院本科毕业,之后担任临床基层医生多年,理论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俞鼎芬加入出版社后,深入考虑专业和市场层面,为中医药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该社有关医药卫生的编辑室有3个,编辑队伍有13人,每个都是中医药专业毕业。因此,他们能很好地驾驭书稿,帮助作者提高内容质量。
福建科技社的书稿主要通过约稿得来,作者资源遍布全国。出版社编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策划,有针对性地向各地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学者约稿,目的比较明确,出稿质量比较高。
每年,福建科技社编辑需要走访书店、读者、院校,还会针对一些受众群体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后,再开始做策划。
图书出版后,编辑们会进行读者追踪,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做成表格进行统计。郑霄阳说:“下一版修订的时候,会根据读者反馈意见进行修订,进一步提高书的质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福建科技社在中医门类方面增加了数字化的增值服务产品,如APP、3D模型、AR图书、电子书等,主要运用在针灸穴位类图书中。中草药图书现在正在做可以互动、查阅的富媒体电子书,不再是简单的PDF格式。此外,出版社还在做一些中医药数据库,结合刚刚申报成功的国家第二批试点出版单位,做数字化转型。
文章转载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16)